大氣污染格局發(fā)生變化
以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提出的兩項大氣環(huán)境約束性指標——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(yōu)良天數(shù)、PM2.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為參照,治理進展有目共睹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
北京大學環(huán)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給出一組數(shù)據(jù):2015年,PM2.5達標城市有106個,截至去年,這些城市的PM2.5濃度平均再降10.8%,其中75個城市已無重污染天氣。當時未達標的231個城市,到去年PM2.5濃度平均下降22%,提前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標。最新統(tǒng)計雖還沒出,但從今年情況看,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(yōu)良天數(shù)的概率很大,預計可圓滿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標。
但張遠航同時表示,受多重因素影響,大氣污染格局也在發(fā)生深刻變化。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到大氣中的一次污染物濃度下降,二次污染特征日益凸顯。“多污染物+多介質+跨行業(yè)+全過程”的協(xié)同防控,顯得越來越重要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也稱,藍天保衛(wèi)戰(zhàn)雖已取得階段性勝利,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仍整體處于初期階段,與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提出的10微克/立方米指導值差距很大。“為此,我們進一步提出氣候友好的大氣污染防治策略,協(xié)同控制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,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‘牛鼻子’。”
而在協(xié)同控制過程中,能源被視為重中之重。賀克斌表示,要達到《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標準》提出的PM2.5濃度一級標準,即15微克/立方米,不與減碳結合是非常困難的。“其中,能源結構調整將做出最大貢獻。要實現(xiàn)15微克/立方米,70%左右是能源結構調整的貢獻;要降到10微克/立方米,貢獻則在75%以上。”
內.容.來.自:中`國*碳-排*放*交*易^網 t a npai fa ng.com
【版權聲明】本網為公益類網站,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,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,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、研究或欣賞之用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(QQ:51999076)。